《娑婆诃》:佛說善惡,緣起一念
作者:蘇捌
自其誕生以來,宗教就給人類同時帶來福祉與痛苦,在長久以來的文明曆程中不斷激起或大或小的思辨浪潮。不同宗教因為爭奪人類的信仰而發生的沖突與戰爭曾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世界曆史的推進;同一宗教內部因為對宗教經典中重要概念的不同理解也會引發教派之間的辯論與爭鬥。韓國作為東亞最大的基督教國家,截止2014年有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與新教)。同時,處于亞洲佛教傳統的影響之下,韓國有15.5%的民衆是佛教徒。以此為背景,在2019年上半年上映的韓國電影《娑婆诃》(Svaha: The Sixth Finger)中,導演張宰賢(Jae-hyun Jang)向觀衆展現了又一次對于宗教的審視與反思。
在影片開頭,一位少女李金華(Geum-hwa)講述了她的雙胞胎姐姐給自己的家庭帶來的一連串不幸:金華自己的小腿在母胎中被姐姐咬傷致瘸,母親難産而死,父親不久之後無法忍受打擊上吊自殺。由于姐姐生得異常,爺爺奶奶只能盡力隱藏她的存在,因此不得不頻繁搬家。金華對姐姐表現出溢于言表的怨恨。另一邊,樸牧師(Pastor Park)替官方承認的宗教組織四處調查民間教派,找出其中不合正統或違法犯罪之處並以此謀生。一次偶然,他發現了一個名叫鹿野園的佛教新興教派。鹿野園裏供奉的並非任何一位人們熟知的佛祖或者菩薩,而是非常少見地直接供奉佛教護法神中的四大天王。在深入調查的過程中,他發現四大天王竟然確有其人。不但如此,這四個人還或明或暗地執行過一系列針對少女的犯罪行為。樸牧師進而發現,這一切的背後存在著一位傳說已經肉身成佛的教主金帝釋(Ji-tae Yoo)。四大天王正是受到金帝釋的教唆,為了他能順利成為“彌勒”而替他剪除攔路的“蛇”。後來,四大天王四去其三,最後一人則將目標鎖定在李金華身上。樸牧師必須要與時間賽跑,阻止最後一個天王,找出金帝釋,結束這一切……
《娑婆诃》裏使用了一系列佛教名詞,而編劇正是通過這些名詞暗示了相應人物的命運走向。影片中首次出現的佛教名詞其實不是鄭羅漢與金鐵進互稱的廣目與持國,而是他們所在教派的名稱 — — 鹿野園。由于世尊釋迦牟尼在古印度的鹿野苑首次講授佛法,因此佛教將鹿野苑定為四大聖地之一,與佛的誕生之地藍毗尼、開悟之地菩提伽耶和涅槃之地拘屍那迦並列。乍聽之下,鹿野園這個名字似乎僅僅代表了傳承佛法之地,但看完全片之後,結合金帝釋對自己的定位,不難看出他自比為佛的野心。以鹿野園為載體,接下來《娑婆诃》事件中的角色一一登場。他們分別是自稱“彌勒”的教主金帝釋,以及他座下四位以護法神為號的弟子 — — 增長天蔡太根、廣目天鄭羅漢、持國天金鐵進和多聞天全相梵。這裏面又涉及到三個佛教概念:彌勒、帝釋天和四大天王。
佛教中有大致有六個修行果位,由低到高分別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菩薩、佛。雖然日常被我們稱作“彌勒佛”,但彌勒其實仍然是菩薩。他會在釋迦牟尼佛入滅之後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所以也被叫做“未來佛”。從阿羅漢往後的三個果位最終能跳出苦海得入涅槃,而前三個果位則尚未脫離生死與六道輪回。佛教中的六道輪回分別是: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天人。衆生因為前世所造的因,在此世遭到果報而轉世為相應之身。
帝釋天原本是印度教中的重要神明,僅次于印度教三大主神梵天、濕婆、毗濕奴。後來祂被佛教吸收,成為帶領天人與阿修羅(即大力神)作戰的統帥,而四大天王正是帝釋天手下的四位重要護法神。四大天王又稱四大金剛,但金剛並非佛教修行果位。它原本是帝釋天手中武器的名字,後來成為這一類降魔法器的泛稱,進而被用來形容堅不可摧的修行之心。因此,帝釋天與四天王雖然是佛教重要的護法神,但同時也是未能脫離輪回之苦的天人,與彌勒菩薩有著本質上的差異。
金帝釋自從乃瓊喇嘛(注:乃瓊護法是藏傳佛教甯瑪派中的傳統巫師,也是達賴喇嘛的專屬靈媒,通過護法神的附身進行預言)預言他可能會因未來降世的蛇而死之後,這個原本一心向佛的修行者,為了自保變得不擇手段。他按照傳說找尋自己的四大天王,將四個少年犯蠱惑成了為他奪取他人性命的工具。金帝釋以為自己在打一場守護自己成佛可能的戰爭,殊不知佛教中從無以殺生成佛的修行方式。他以為乃瓊喇嘛口中的蛇是一個具體的物質性存在,是一個與自己完全對立的邪惡化身,然而佛教與基督教不同,並不相信善惡的絕對二元對立。樸牧師在查出蛇在佛教經典中的隱藏含義之後,他的助手約瑟夫(Joseph)說:“那麽蛇就近似于《聖經》裏的撒旦。”但樸牧師在把這個發現告知佛教協會負責與他對接事務的海安僧人(Monk Hae-an)時,海安卻反駁他說“佛教裏是無惡的”。樸牧師不同意,用佛經裏用種種幻象引誘佛墮落的魔王波旬作為反例。海安卻告訴他,波旬從詞源上來看,指的其實是人內心的欲念,並不是一個具體的、外在的惡。所以佛經中常說,人人皆可成佛,哪怕畜生餓鬼都能得到度化。在所有羅漢、菩薩、乃至釋迦牟尼自身的故事裏,他們始終都是犧牲自我以解救衆生,從未有過出手造殺業的行為。畢竟,不殺生是佛教五戒的第一條。金帝釋以為保住自己性命就能成佛,卻不知佛須要行走世間,喚起世人向善修行之心。他不僅沒能好好教化這四個少年,反而將自己的惡念植入他們的腦海之中,這與佛的概念背道而馳。可憐那四個少年,以為四天王只需斬盡惡鬼即可成佛,卻不知跟隨帝釋天只會陷入無窮無盡的殺戮和沈淪。影片中給鄭羅漢和金鐵進安排的種種幻象與惡夢,正是這一結果的具象化表達。
那麽,李金華的姐姐到底是不是乃瓊喇嘛口中的蛇呢?我個人認為是,也不是。說她是,因為她的確出生時就很奇異。不僅與金帝釋一樣手生六指,而且她的降臨給家庭帶來巨大的痛苦。說她不是,是因為乃瓊喇嘛口中的蛇更像是一種象征。佛經中常用蛇來比喻貪嗔癡三毒中的嗔,即因憎恨而生怒並傷害他人,是三毒中最惡的一種。金華和她姐姐,還有所有同年同地出生的那些少女,不過是引發金帝釋心中嗔毒的誘因。金帝釋沒有明悟的是,能真正毀掉彌勒的方式並不是肉體上的消滅,而是精神上的變質。這正是海安僧人告訴樸牧師的,佛教裏沒有外在的惡。乃瓊喇嘛第二次來到韓國說法時,曾說過一段話:“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必滅。”這其實來源于佛教的緣起之說。作為早期佛教的四本基本經典之一,《雜阿含經·卷十五·三六九》中說“十二緣起”有一句:“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這是說萬事皆有聯系,萬物都在變動,善惡只在一念之間。此處因緣起,彼處果報生,彼處果報又為此處因緣,如此牽連循環。乃瓊喇嘛的預言更像是對金帝釋的一種警告,但後者卻將它當做實質的危險,從而真的引發心中惡念,造成之後的一切悲劇。沈迷于爭鬥與殺生中的帝釋天早已不是將在未來成佛的彌勒菩薩,反而成為手持屠刀的惡鬼。另一邊,金華的姐姐在最後脫去毛發,立地結印並感化鄭羅漢,更是展現了她不顧自己與金帝釋命運相連的處境,豁出性命幫助鄭羅漢除去惡人的決心。這才是一念善生,立地成佛。
影片名所用的娑婆诃(svāhā)也來自佛教,有兩層意思。娑婆诃是印度教的一位女神。她既是灰燼之神,也是火神阿耆尼的妻子。後來被佛教吸收,成為真言的結尾詞,例如最廣為人知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以“菩提娑婆诃(bodhi svāhā)”為結尾。影片的標題就預示了金帝釋最終以火與灰燼作為結局。
樸牧師作為基督教的代表,在這個與佛教緊密相關的事件中,不只是一個推動劇情發展的調查者。他和約瑟夫都相信基督教中的善惡對立,相信外在于個體存在惡的化身,就如同《聖經》裏引誘夏娃的蛇。即使在影片結尾,樸牧師依然在向外呼喚,呼喚上帝的關注,呼喚上帝的拯救。但是,金帝釋就是因為太過于關注外在的世界,忽略了內心的修行,從而走上了一條邪路。宗教固然給信徒營造了一個美好的來世願景,但是真正的宗教修行都是關注個體內心的,因為最終影響我們命運的始終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即使是被撒旦變化的蛇所引誘的夏娃,最終決定伸手摘下蘋果的還是她自己。如果只知道求神拜佛,宗教就不過是自欺欺人的安慰劑,只有時時內省,叩問本心,才有可能避免《娑婆诃》的這樣的悲劇發生。